【藝術家年獎】梳理戲曲填補空缺 浸大學者朱少璋為他人作嫁衣裳讓前輩留名
發布時間: 2021/09/28 00:00
最後更新: 2021/09/28 00:16
粵劇一直是本港文化瑰寶,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坊間的保育傳承工作,一般是多作劇團表演,鮮有紀錄名伶、甚至作曲家的文獻,導致不少早期資料散失。
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朱少璋,多年來利用公餘時間,梳理戲曲的搜研工作,填補箇中空缺:
我願為他人作嫁衣裳,有無人記得我都唔緊要,最重要是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前輩。
香港藝術發展局每年舉行「藝術家年獎」,表揚有卓越表現的藝術工作者,屬於文壇的焦點盛事。今年的「藝術評論組別」獎項,便由朱少璋奪得。評審讚揚朱少璋「整合早期散落的資料,有助填補戲曲、文學、文化歷史的空缺,亦為後來研究者提供珍貴的資料,貢獻甚大。」
兒時住屋邨 唯一娛樂聽粵曲
朱少璋在得獎感言提到,「想為後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」,他自言是希望盡一分力,保留香港語言、藝術、文學特色,是一個社會回憶,他個人就是將認為有價值的東西,透過變成書,最具體實在放圖書館保留下來,雖是九牛一毛:
社會應該要重視回憶,做好回憶片段俾後人,否則對佢哋唔住。
朱少璋對粵劇的興趣緣起於年幼,「我小時候住元州邨,家中比較窮,唯一娛樂聽粵曲,到大個入大專會堂(現浸大大學會堂)睇雛鳳鳴劇團、梅雪詩龍劍笙做戲,因為識學生幫手,晚晚睇好戲」。他最深刻就是看《再世紅梅記》,感歎劇中營造的陰森氣氛,「打燈音樂,估唔到粵劇都做到呢種效果。」
當時粵劇屬廉價娛樂的一種,之後隨着社會文藝觀放寬,朱少璋也想不到會變成有學術價值的材料,「以前小說都只係民間話本,即說書講故仔的貓紙,演變成四大文學體裁,劇本如是。」朱少璋更強調,希望用上「古典研究方法,研究地方戲曲」,用上學術論證的規範標準,令粵曲在中國戲曲歷史佔一地位,「推到唐滌生同關漢卿(元曲四大家之首)並排」。
朱少璋稱創作研究要堪得起寂寞,當中的心路歷程,即看【下一頁】
朱少璋畢業於浸大中文系,後於新亞研究所攻讀文學碩士,再回浸大取得博士學位,期間師承不少文學巨匠,包括小思,旁觀他們建立香港文學資料庫,使他能以嚴謹的學術框架,系統化整理散亂的戲曲材料。
做學問太小器難傳承 要有胸襟
要整理前人戲曲材料既煩瑣又費神,要不時進出圖書館尋找館藏的舊報紙、書籍,細心考究再核對。
朱少璋提及,「曲聖」王心帆早年曾於《華僑日報》連載專欄,環繞紅船、戲班點滴,「但一直無人知,原因係用咗筆名「心園」」,朱少璋其後論證「心園」就是王心帆,「有成400多篇文章,好有成功感。」從寂寞中找到樂趣,令他有決心將珍貴材料保存下來,讓更多人認識粵劇文化,亦希望方便後起之秀延續研究,「老師教落,做學問太小器傳唔到落去,要有胸襟」。
「裸脊」釘裝 防書頁自動合上
朱少璋的胸襟,更見於其細心。例如他編著的《井邊重會︰唐滌生〈白兔會〉賞析》時,特意要求出版商採用「裸脊」釘裝,避免讀者,特別是演員閱讀時書頁自動合上,使研究戲曲的人可以攤平書本抄寫材料,可見其心思及考量。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記者:蘇文軒